75 四太子披挂上阵(2 / 2)

加入书签

。”

首相坎普豪森却有疑虑:“血亲王固然骁勇,但不过年仅二十岁,军衔不过上校,而东线预备军的将领,多是从正规军中退休的老将,只怕血亲王难以服众。”

摄政王威廉道:“腓特烈卡尔虽然年轻,但骁勇善战,可谓我普鲁士的四太子完颜兀术。”列为看官,我大清与普鲁士结盟,大清之口头禅也为普鲁士人所知,此乃我大清之软实力是也

而财政大臣汉泽曼劝谏:“不如以一位老将领军,血亲王从旁辅佐为妙。”

摄政王道:“此一点我已虑及。现有老将瓦伦格尔自愿请缨,其人虽嫌老朽,资历却足堪慑服诸将,可拜为司令官,应付场面;却令腓特烈卡尔亲王将军为参谋长,全权指挥东线战守,岂不两全?”

坎普豪森抚掌称善:“果然好计j”

摄政王修书一封,送往波森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毛奇展信一看,细细想来,亦觉此计可行,暗赞摄政王识人之明。当下颁布两道命令,其一命令腓特烈卡尔亲王率领禁卫军团,到东普鲁士与大军回合。其二免去柯尼塞伯尼元帅边境总督之职,而任命瓦伦格尔将军续任,挂帅东线。

腓特烈卡尔亲王,早已做好出征,将令一下,立刻指挥普鲁士军禁卫军团步骑炮数万,向着东普鲁士开进。

却说这瓦伦格尔全名保罗·冯·本尼肯多夫和冯瓦伦格尔,乃是东普鲁士波森市人,时年67岁,双料贵族世家出身。父亲出身军官,母亲却是军医官之女,复姓本尼肯多夫和瓦伦格尔,一如中国人除“赵”、“钱”、“孙”、“李”单姓之外,又有“欧阳”、“司徒”、“东方”、“诸葛”等复姓同理。原来,公元18世纪初,普鲁士王国有一贵族子弟,名汉斯·冯·本尼肯多夫,娶另一贵族瓦伦格尔之女为妻。贵族结亲,门当户对,也是常情1。只这汉斯·冯·本尼肯多夫与瓦伦格尔之女养有两子,长子约翰·冯·本尼肯多夫,也袭得“冯”字头衔。

又有汉斯·冯·本尼肯多夫妻弟,在普鲁士国王排特烈二世军中服役,屡立奇功。某次血战,失去一条腿。

菲特烈二世感其忠君,又战功卓著,赐武功勋章一枚,田庄两个。此公膝下无子女,便将田庄、荣誉及贵族头衔,一并立嘱由小外甥费里德里希继承,却有一条件,费里德里希及其后人,须在本尼肯多夫姓外,另以瓦伦格尔为姓。1789年,费里德里希改姓一事,为官方照准。此后,约翰后裔,便以冯·本尼肯多夫和冯瓦伦格尔为姓,听、读、写固然麻烦复杂,却倍显家世显赫。

费里德里希冯·本尼肯多夫和冯瓦伦格尔,生于1784年,自幼尚武,12岁入军校学武,接受忠君报国思想教育。1803年,瓦伦格尔19岁,从军校毕业,授衔少尉。适逢拿破仑崛起,瓦伦格尔指挥步兵一排,参加耶拿会战,初历沙场。

后考入柏林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到总参谋部任职,得沙恩霍斯特、克劳塞维兹两代参谋总长赏识,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1811年,普鲁士重建正规军,瓦伦格尔以未满三十岁,担任军长,参加莱比锡、滑铁卢多场大战,功勋卓越。

他支持军事改革,在普鲁士一干老将中属于另类,颇受排挤,但却受到青年军官的爱戴,被称为“老爹”。

这一日,他正在波森家中闲坐,有一名勤务兵送书信来,当时展开,却见那书写道:“将军韬略超群,英勇盖世。当年屈在总参谋部任职,上书组建新军,已显见识不凡。今东普鲁士前线,俄军百万,忽然突入。我东北边境预备军苦苦支撑,陷于被动。东线战守,关系全局,须得智勇之将,方能主持。总参谋部几经权衡,决定委将军当此大任。盼能以国家大局为重,效命皇上,勉力屈就陆军东北边境总督职务,主持东线大计。”最后又有“东线胜败,尽在将军一身”之类嘱语,言词恳切动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