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李绚指责,太子窥伺(1 / 3)

加入书签

后堂之内,刘仁轨坐在上方,似笑非笑的看向李绚。</br>李绚抬头,面向刘仁轨,异常平静说道:“岳父为人谦和,英王多胡闹,反倒是相王身边,多学士,相互适宜。”</br>“那么太子身边呢?”刘仁轨神色认真起来。</br>李绚眼底诧异深藏,随后说道:“太子身边,世家子弟太多,我刘家虽然不逊色他们,又有岳翁当朝为相,但五姓七家的大家子弟未必愿意折节下腰,所以,没必要往太子跟前凑。”</br>“太子啊!”刘仁轨深吸一口气,说道:“贤婿知道吗,太子准备让四郎调过去任太子中舍人?”</br>“不可!”李绚顿时一惊,随即站起来说道:“太子中舍人位高权重,岳父甚少参与此类之事,还是不要掺和为好。”</br>“所以,安排四郎去相王府做个文字学士,便为妥当,是吧?”刘仁轨眼神闪烁。</br>李绚认真的点头,拱手道:“极为妥当。”</br>李贤是必然要被废的,李显是李绚的搏命之举,李旦是最好的保命底牌。</br>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的道理,李绚是懂得的。</br>“好吧。”刘仁轨神色淡淡的开口,说道:“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太子准备向陛下奏请,升任你检校太子少詹事。”</br>“检校太子少詹事。”李绚微微一琢磨,轻声说道:“陛下不会答应吧,若是……”</br>“你就那么想逃离东宫吗?”刘仁轨直接打断了李绚,面色有些沉重。</br>明明是触手可及,更上一层的检校太子少詹事,但在李绚和刘仁轨的眼里,却是弃之如履的烫手山芋。</br>李绚没有直接回答刘仁轨的问题,直接问道:“岳翁,陛下如何说?”</br>“奏折还没有送到陛下那里,但你想的没错,陛下必定不会容许的。”刘仁轨摇摇头。</br>太子少詹事介入东宫太多了,以李绚的身份,更加不合适。</br>“如此便好。”李绚长松了一口气。</br>他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要辞去检校太子左赞善大夫之职,但是宫中不允。</br>到了今年,他就只能够通过更多介入东宫的事务,来让别人看到他的威胁。</br>这种情况下,只要太子想要对他更拉进一步,那么他的辞呈一送上去,宫中立刻就会批准。</br>如此一来,李绚和东宫之间的关系,就会彻底切断。</br>这便是李绚的操作手段。</br>明崇俨快死了,李贤无疑是最大的背锅侠。</br>当然,很有可能,李贤现在也在找机会,试图杀死明崇俨。</br>很有可能未来杀死明崇俨的,也的确是李贤。</br>一旦到了那种地步,李贤这个太子之位,就再难坐稳了。</br>如果再牵扯上谋逆,谁沾上谁倒霉。</br>……</br>“说说吧,伱为什么对太子总不看好。”刘仁轨拿起一旁的热茶轻轻抿了一口。</br>“岳翁错了,孙婿如何敢不看好太子。”李绚轻叹一声,脸上带出一丝惆怅,轻声说道:“早年,孙婿也曾向太子建言,让他多看看《前汉书》,最好能编一编,为人心胸大气一些,不要死盯着《后汉书》,但几年下来,《后汉书·注》编成,但前汉书却没有丝毫声音……治国之道有差,更被说其他了。”</br>“你的话,太子还是有听的,起码太子和太子妃,如今已经有皇长孙不是吗?”刘仁轨轻飘飘的一句话,反而勾起了李绚更多说话的欲望。</br>“有了皇长孙之后,更应该将心思放在朝政治理上。”说到这里,李绚的心底就像是有一股压不住的泻火,咬牙说道:“若是去年,太子按照孙婿所说,从江南调粮……”</br>“太子已经做了。”刘仁轨皱了皱眉,看着李绚说道:“你的话,太子已经照做了。”</br>“只做了一半。”李绚直接摇头,认真的说道:“孙婿当时说的,是希望太子能够南粮北调,同时整修河道,兴修水利,若是能够再深一步,清查田地,赋税,兵员……</br>如此,不仅去年粮缺之事可免,甚至做的好,运粮立功,那么今年,当工部尚书空缺出来的时候,东宫就能有人直接顶替上去。”</br>功劳,在大唐,功劳永远是通往更上层的敲门砖。</br>如果说去年,李贤在水道,粮道上多做经营,那么到了今年,当工部尚书的位置空缺出来时,那么他手里就有人能顶上去。</br>如果李贤的人能顶上去,之后武承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动作,明崇俨也不会借题发挥,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了。</br>“整修河道,兴修水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别说还要清查田地。”刘仁轨微微摇头,面色凝重。</br>“岳翁,朝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