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明兰与盛老太太回宥阳老家(2 / 2)

加入书签

朱总管刚想提醒赵祯切勿激动,要以龙体为重。

就见赵祯率先摆手道:“朕这身体,老毛病了,无妨。”

站在他面前的韩章、富彦国等人,陆续开口道:

“新军能够如此迅速剿灭倭寇,实为国之幸甚,就是不知,卫渊与范大人,可已敲定率先开通海运之地?”

“距离朝廷开启海运已过去整整三个月,这要是再拖下去,只怕会出乱子。”

“这事,也该有所决断了,卫渊有整整八万甲士,难道还不足以保证海运之安危?”

“.”

在他们看来,倘若新军连区区倭寇都战胜不了,那么就太废了。

剿灭内陆倭寇,只能说明,新军战力不至于拉胯,但远远没有到能体现出新军战力的地方。

皇帝陛下因此事过于激动,只怕是想将此事载入史册,然后大写特写。

好让后世人知道,他这个皇帝,在武功方面,是有留下一些东西的。

新军表现的越好,赵祯自然就越是激动。

韩章等人极为了解赵祯,都不愿扫他的兴,毕竟,新军铲除不了倭寇,才是问题。

“卫卿奏报中有说,虽然内陆一带的倭寇已经得到全面肃清。”

“但是大海之上,仍旧有数之不清的贼寇在兴风作浪,为海运安危计,他想请命组建水军。”

待赵祯话音落下。

韩章等人瞬间就不淡定了,

“官家,我大周军队数量多达百余万,倘若又要组建水军,只怕朝廷财政难以维持。”

“卫将军不知朝廷之苦,嘴巴一张,就要兴建水军这水军养起来,可比寻常士卒难多了。”

“水军若成,光是每年维修战船之费用就不知有多少,臣不解,明明新军就可荡除倭寇,卫将军为何还要上书朝廷组建水军?”

“臣实难赞同此事,朝廷好不容易可以借着海运缓口气,可海运还未见利益,就又要为组建水军花钱?”

“.”

赵祯早就猜到他们要如此说辞,

“你们先别急,卫卿除了给朕上了份奏报之外,还亲自编纂了两部图书。”

“据前来送奏报的将士称,这两部图书意义重大,可谓兵家之典籍。”

“你们不妨看一看。”

言罢。

韩章等人便拿起那两部图书看了起来,边看边震惊道:

“倭寇对于沿海一带的影响,竟是如此深远?”

“这是卫渊所绘的海防图鉴,要是根据他的意思修筑沿海一带的暗堡等设施,的确可保沿海平静。”

“咱们这位卫将军,想的不是一时之计,而是要让咱们大周,永绝倭寇之患,永保沿海太平啊!”

“这两部图书何止是可为兵家之典籍?足可称圣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