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预防天灾(四千字)(2 / 3)

加入书签

不久以后王在晋就被发配去了南京养老。

而不过几年而已,一切都如王在晋所预料的一样,建奴频频出击,打的山海关外、辽西以内的明军哭爹喊娘。

皇太极更是在崇祯四年再一次发动了决定性的战役,大凌河之战。

此战明军大败,建奴再一次获得战略上的极大胜利,一战消灭了大明在关外最后能够有机会反扑的明军精锐。

孙承宗耗费重资打造的防线还没发挥作用,就犹如土鸡瓦狗一般被皇太极踩在脚下,连一块砖头都不剩。

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前期确实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皇太极是何等人?人家尝试了几次发现不行以后立刻避重就轻,任你正面的城池修的如何怎么坚固,我不打你正面,我绕路过去直接打你的后方。

崇祯年间建奴五次入寇,直入大明的京畿腹地,甚至都要打到长江边上了,而朝廷耗费几千万两银所打造的关宁铁骑和关宁锦防线一点屁用都没有。

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只敢跟着皇太极的马屁股后面吃灰,建奴都懒得鸟他。

“辅臣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边军也确实是需要好好整改了,既然辅臣已有此想法,尽可上呈奏报,朕会仔细看的!”

要不是当今皇帝尚武知兵事,王在晋今日是绝对不会提起此事的,否则那些文臣武将的连番声讨,就算是他这个内阁辅臣也顶不住这种压力。

兵事时暂时议完了,可还有一堆政事等着朱由校去处理呢。

“诸位,陕西布政使上奏,因今年数月的暴雪导致陕西各地缺粮少耕,今日就将此事也议一议吧,先拿个章程出来,免得万一有事,朝廷也有所准备!”

对于灾情这种事,必须要未雨绸缪,有了天灾才会将的危害无限放大,现在交通信息极其不便,如果真的等大灾爆发,流民四起,等地方的信使到达京师之时,人已经不知道饿死多少了。

“禀陛下,臣建议先行押送一批粮食赶往陕西,以备万一,另外臣请奏,请陛下下令,让北方各地各省的御史立刻将他们所管辖之地的实况奏报至内阁。”

自宋应星担任工部尚书以来,这可以说是他头一次在会议上发声了,在他刚刚上任之时,一直都在学习和了解工部的职责和分管的事务,毕竟他从来没有当过官,对于这些不甚了解。

见皇帝没有要询问的意思,刑部尚书薛贞问道

“大司空可与我等解释一番这是为何?”

宋应星先向皇帝行礼,随后说道

“臣对于天象之事略知一二,臣在年初之时就一直关注今年数月的暴雪,敢问陛下和诸位臣公,这个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久?积雪是不是比往年更多?”

一听宋应星之言,在场的大臣都露出了沉思之色,今年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可这又能代表什么呢?

张瑞图依然不解的问道

“大司空可否说的具体仔细一点?”

上首的朱由校说道

“大司空的意思是,既然陕西有天灾,那么北方的其他各省恐怕也多少受到了波及,大司空是怕今年不止陕西一省有此像!”

“陛下圣明,臣的意思确实是这样,以臣的浅薄见识猜测,今年恐怕是大灾之年,朝廷当及早准备预防,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导致天下流民遍地!”

“大司空此言怕是过了吧,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陕西有灾像,其他各地都是一切正常啊,不然其他的巡抚和布政使也早已遣报入京了。”

吏部尚书王绍微还是有一些不信,如果真的如宋应星所说,今年是个大灾之年,那肯定会有如陕西一样的前兆,而现在并没有发现,也难免让他们质疑。

遭到别人的质疑并没有让宋应星改变自己的说法,只见他回道

“大司徒,这并非是我在妄言,而是事实如此,今年的寒冬如此严重,不可能只有陕西一省受到影响,大司徒何不想想,或许是陕西的灾像已经到了地方衙门不可控制的地步呢?”

“地方衙门的奏报此时或许正在路上呢,亦或不敢上报?”

宋应星此言一出,立刻惊醒梦中人,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而之所以其他各地没有奏报,可能是现在还不是太严重,地方衙门还能控制的住,而这其中,也不排除地方官员隐瞒不报的情况,毕竟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和私心,是有极大的可能置百姓于不顾的,毕竟发生这种事,纵使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也难免遭罪,而他们同为一个阶层,又都是文官,可以说极为了解了。

而在上首听的津津有味的朱由校也支持宋应星的说法,这种事简直是家常便饭。

“大司空睿智,是在下心急唐突了!”

就连带着质疑之声的王绍微此时也觉得宋应星说的完全正确,他的话语确实是切合实际没有妄言。

朱由校也在心里暗道,宋应星确实是大牛,在这个时代根本无人可与他相比,毫不夸张的说,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