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二更(1 / 2)

加入书签

顾小鱼认真思索着她说的话,片刻后点点头,“儿子明白了,不过,如果她们真的把配方透露出去,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到时候,婆家这边能愿意?”</br>顾欢喜叹道,“愿意不愿意的又能如何呢?媳妇的娘家,总不能不顾,人活在世上,有谁能真正的撇下人情、只照规矩办事的?”</br>顿了下,她又笑着摸摸顾小鱼的脑袋,提点道,“她们把配方传出去,其实影响也不是很大,顶多也就是生意冷清些,可少赚点就少赚点吧,毕竟百姓的根还是田地,都去做生意了,谁来种庄稼?”</br>顾小鱼心头一动,脱口而出,“大雍开国皇帝并不重农抑商,相反,他,他主张兴商,他认为商业繁华了,才会有国富民强,所以他在位时,提高了商户的地位,允许商户之子可以参加科举,京城里的许多书院和武学院,都有商户之子,并且要求书院一视同仁,不得有轻贱之举,甚至为了发展商业,提高税收,城里把宵禁的时辰都改了,推迟到子时,夜里,几条主街上的商铺皆灯笼高悬,亮如白昼。”</br>闻言,顾欢喜看着他道,“不抑商没错,适度的提倡鼓励也没错,但不能越过农业去,农为本,商为辅,一旦打破了这个平衡,后果将不堪设想。”</br>后世大力发展商业活动,那是因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了,又是机械化操作,解放了太多的劳动力出来,不做生意做啥?那时候不缺粮食吃,再不济,还能依靠国外进口,但现在,各方面条件都落后,种地的百姓少了,立马就会陷入粮食危机,别说眼下还时不时的闹干旱,朝廷还不太作为,就是太平盛世,上面坐的是为明君,也得以农业为主,不然粮食就不够吃。</br>除非……</br>顾欢喜想着房车里的那些红薯、土豆和玉米,除非这些高产的粮食普及开,才有可能不用再担心饿肚子。</br>明年,不知道有机会拿出来不。</br>……</br>接下来,许怀义都是披星戴月的起床,坚持了七天,见豆腐坊走上了正规,没啥需要他盯得了,才终于能睡个安稳觉。</br>这七天,顾欢喜只下午去看一趟账本,她教着刘修文用了后世的做账方式,画了简易的表格,每天进进出出那么多记录,一目了然,看的极为方便。</br>每天的收益,也还算可观,发大财是没指望,但当个吃喝不愁的小地主还是不费太多力气的。</br>村民们也跟着尝到了甜头,最开始胆小保守的那拨人,只敢搬些白豆腐去临近村里卖,每天倒也能赚个几十文钱,本来还挺满足,但事情就怕比较,等后来见其他人摆摊卖小吃能赚他们好几倍的银子后,立马就都眼红改行了。</br>如今村里人自发的分配好各家的地盘,反正京城够大,倒也不用担心抢彼此的生意,一起赚钱,皆大欢喜。</br>就是忙了点,也累了些,天不亮就得起,先从顾家买了豆腐,再用车子推着走几十里路去卖,还得边做边张罗客人,往往每家都得跟出去两三个人,不然使唤不过来。</br>但再忙再累,村民们也愿意,每天都能往家赚回银子,这日子过的才有奔头,有奔头,脸上的笑就多了,人也看着精神,见了面互相打招呼嗓门都亮堂,走路也带风,连带着整个村子都仿佛从沉寂中苏醒过来,焕发出勃勃生机。</br>惹的原湖田村人羡慕不已。</br>徐村长见状,喜的暗暗抹了一把泪,私底下跟大儿子念叨,“爹就算是现在死了,都能含笑九泉。”</br>徐长松听到这话就恐慌,赶紧劝道,“这才到哪儿啊?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等大家伙儿都赚了钱,就能置地,盖房,给儿子们娶媳妇儿,一茬茬的孩子再起来,不缺吃不缺喝,还有闲钱进学堂读书,到那时候,那光景,才是真真的好呢。”</br>徐村长笑得老眼都眯起来,“是啊,那时候才叫好呢,咱村里若再能供出几个读书出息的来,哎呦,光想想都觉得日子美啊。”</br>徐长松闻言,忽然古怪的问,“您不会还指着怀义去读书、盼着许家祖坟上冒青烟吧?”</br>徐村长反问,“咋滴?不行啊?”</br>徐长松察觉到压迫,干笑道,“不是不行,就是觉得,你们对他是不是太自信了?我承认,他是很能干,但能干,不代表读书就有天分啊,再说他都多大了?这时候读,是不是也晚了点?”</br>徐村长不悦的哼了声,“那是你还不够了解他,要是没把握的事儿,你觉得依着他那性子,会去干?这一路上,你还没看明白啊?在咱们眼里,再难再不可能干成的事儿,到了他那里,都不叫事儿,所以他说想去读书,那就一定能读出个名堂来。”</br>徐长松还想说啥,被亲爹毫不客气的打了一巴掌,“你再泼冷水,信不信老子抽死你!”</br>徐长松,“……”</br>到底谁才是亲儿子?还不准他质疑了?</br>不是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