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师出有名?(1 / 4)

加入书签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多次发生的燕赵大战!

早年,燕国、齐国、赵国邻邦不睦,多次发生混战。燕国起初十分强大,曾一度差点消灭掉齐国。但自从田单破燕复齐之后,燕国开始由盛转衰。齐国也因为国主年幼,外戚掌权、人才流失,也陷入衰弱的泥潭。期间,燕赵互攻,算是彼此间结下了战祸不止的“梁子”。

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后,国势渐强,成为可与秦国相抗衡的东方强国。燕国末世之君武成王、孝王和燕王喜三代,还抱有降服赵国、复兴国家的野心,不顾燕国实际上处于衰弱的事实,屡次乘赵国危难之机,落井下石,挑起事端。惹得赵国上下,对燕国切齿痛恨。

1、代北之争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赵孝成王立,赵太后主政,秦国趁赵国政局不稳之际,向赵国发动了进攻,连取三城。秦在攻赵之前,曾派使者说燕武成王从燕国的代北之地(古地区名,即战国时赵雁门郡地。大约是在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即山西境内代县附近,也有说法是今河北蔚县)攻赵,与秦军南北策应。燕武成王遂遣荣为将,配合秦攻赵的军事行动。赵国一时处于秦、燕夹攻的困境,不得已而求救于齐国。齐国则提出条件,要求赵派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国答应后,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师救赵。西拒秦军之后,田单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今唐县)。燕攻代地的军事行动以得不偿失而告终。

2、策反武垣令、围攻昌壮(城)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坑杀赵卒,赵国大伤元气。第二年秦国又攻取赵国的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和武安(今武安西南),进而兵围邯郸,赵国处在岌岌可危之中。就在赵国军民全力以赴投入邯郸保卫战时,北部靠近燕境的武垣却发生了叛赵归燕的事件。《史记》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十四)中记载说:“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武垣郡处于燕、赵交界地带,下辖11个县,城邑在今在河北肃宁县城东南7。8公里,那里还是汉代著名的钩戈夫人故里。

燕国不但策反,还直接出兵围攻昌壮。《正义》书说:“壮字误,当作城。《括地志》云:‘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县北五里’。此时属赵,故攻之也”。新都是哪?就是今日的邢台。燕国在赵国军民在邯郸与秦军浴血奋战的艰难时刻,居然为虎作伥,打到了邯郸近邻的邢台!

昌城军民誓死抗敌,与燕军激战五个月,才城池陷落!

燕国趁人之危下手,十分不光彩!

所以,导致赵国邯郸解围后不久,不顾国力孱弱,立即就派遣廉颇率重兵大举讨伐燕国。第二年,赵国大将乐乘兵困燕国都城。

后面的发生的燕赵战争,就更不应当,竟然是三位好友之间的生死对敌!

3、栗腹攻赵。栗腹者,齐之平陆人也,少师於稷下。燕伐齐,去齐出游。十年间与剧辛、庞瑗相善,腹年少,父事二人,三人相与为刎颈之交。游燕,会成安君弑王,乃自荐於成安君,曰:“今君杀燕王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成安君从其言,立武成王,栗腹由是得贵于燕。武成王十年,质于胡者归。栗腹详问之,乃进言请伐胡。武成王使将袭胡,拓地千里。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是岁,武成王以栗腹为相。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酒三日,还报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群臣皆以为可,独昌国君乐间异之。王数问,乐间数驳,王大怒,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栗腹至鄗闻卿秦已败,骂曰:“竖子不足与谋!坏王事者,乐氏也。”是夜,赵将廉颇来袭,栗腹大败而退。栗腹收残卒与廉颇大战者三,兵复振。腹与诸将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敢言退者斩!”会有燕人降赵,告栗腹之谋。廉颇知栗腹将来,以轻兵为锋,伏大军于后。栗腹既败轻兵,追之甚急,及遇伏军即大乱。栗腹死斗不退,为乱兵所杀。卿秦、乐间被赵国俘虏。

这次燕赵之战前后历时三年,燕国破军杀将,都城被围,燕王喜不得已向赵国求和。赵国提出必须让将渠来主持和议,燕王只好同意。最后双方达成和议,燕国割地五城,赵师解围而返。

此时,秦国趁机出兵攻击赵国,夺去了赵国榆次附近的37座城池。

燕赵暂时罢兵后,余恨未消。赵国相国廉颇依旧派遣延陵钧去魏国,说动魏王对燕国发动军事打击。最后以燕赵交换国土收场----赵国将龙兑(河北满城)、汾门(河北徐水)、临乐(河北固安)给燕国,燕国将葛地(河南宁陵)、武阳(山东莘县)、平舒(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给了赵国无疑沾了大便宜!

赵国没兴奋多久,就被秦国攻取了军事重镇晋阳(今太原)。

可见,历史上秦国曾经多次利用燕赵相互攻防的机会,消弱燕赵两国--这是有前科的!

赵国夺取燕国的土地,很快就转手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