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国强必暴?(1 / 4)

加入书签

2500多年前的古中国大地,河水浩荡、江水奔涌、群山嵯峨、云横九派,各个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彼此混战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个休止。

历经七代君主和国民的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秦国终于称霸西戎,并据有了渭河流域东西纵横800里、地处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的关中平原。吞并西域义渠国后,信心爆棚的秦国开始瞄准关东诸国,企图东向发展势力。

事与愿违,强大的晋国首先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拦路之虎。两国刚一交手,起先还踌躇满志的秦国就发现,原来自己对付武备简陋的蛮夷部族尚可,要对付装备精良的关东劲旅却全然不是对手。秦军被晋军打得屁滚尿流、大败亏输。

晋国看到称霸西戎的秦国原来是只“麻杆扎的老虎”---技止此耳啊!索性来了劲,还纠集诸侯,不断入侵关中,威胁灭掉秦国。见势不妙,秦国只得低头认罪、磕头求饶,给晋国进贡,双方设坛盟誓,结成“秦晋之好”,约定互不侵犯、王室往来通婚,暂时止戈息兵。

此时,秦国为天下耻笑。诸侯会盟之时,秦君毫无尊严,备受诸侯奚落而不敢高声抗辩、羞愤不堪。

偏安一隅,忍辱负重也不是没有收获,秦国因此远离了关东是非之地、退出了战局,躲在西部疗治创伤,剩下强大的晋国与楚国南北大战不休。

强晋也没有支撑多久,前453年,其内部韩、赵、魏三家贵族势力攻灭智伯,赵襄子执政,三家架空晋君,实际上分土而制,号称“三晋”。

晋国的颓然崩解并没有给秦国带来好消息。看到昔日令自己胆寒的晋国完蛋了,秦国还没有高兴多一会儿,很快三晋中的魏国势力就空前庞大起来,三晋(赵魏韩)团结一心猛烈向四周扩张疆土,倒霉的秦国再成鱼肉。

公元前419—前408年,魏攻取河西,秦国岌岌可危。河西之地是指今日陕西省河套地区南部、关中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秦国拱卫关中平原、守护河西走廊本土的东大门,是秦国的命根子、必守之地。河西重地的失守,使秦国像绝望的狮子般怒吼,倾尽国力去与强大的魏国苦斗,却屡遭败绩。

到了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拼了死力,纠集50万军马、亲自统兵与魏军在河西决战,史称阴晋会战。不成想,魏国西河郡守吴起突出奇招,竟然选派了5万名从来没有立过战功且立功心切的人为徒兵,在500乘战车、3000骑兵的掩护下,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将秦军视同无物。战斗的过程很简单--魏军先固守城池、疲惫秦军,然后倾巢出动发起突袭。战争的结果很悲催,秦军几乎全军覆没。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秦国一蹶不振,又成为关东诸国的笑柄。令人发笑的是,昔日称霸西域的秦国此时如惊弓之鸟,竟然20多年未再敢起刀兵。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死后,秦国太子公子连的君位被他的叔祖父秦简公夺取。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在客卿的帮助下逃亡魏国,那是一段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祖国的衰落与魏国的强盛,刺激着公子连的心灵,他苦心孤诣、学习强国之策,而魏国也希望帮助这位秦国流亡公子,扶植起一个傀儡政权。公元前388年,公子连高调回国,渴望换一种活法、不再窝窝囊囊的秦国贵族和军民夹道欢迎,闻声景从,一举助其夺回了君王之位,称为秦献公。

秦献公废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鼓励生育和民族团结,稳定了秦国混乱的政局,中止了秦国的颓势。

史载:直到献公晚年,秦国才发动了一系列与魏国的战争。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了周显王的褒奖、封赏,秦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军攻魏一度夺回河西故地,甚至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取得了空前大胜、一雪前耻。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再次大败魏军,俘虏魏国相国公叔痤,因为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去。公叔痤病重时,拉着魏惠王的手说:“大王,我的小儿子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如果不能用他,一定要杀死他,不能让他出境去辅佐别的国家。”可惜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照办。果然,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不拘一格罗致贤能,就去辅佐秦国。

前361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实行编户籍制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个体小农经济。这些改革,消弱了旧贵族势力,迅速地发展了经济,使落后的秦国日益富强起来。10年时间,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后来居上领先于六国了。

前350年,孝公为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纠缠,索性迁都咸阳。商鞅又实行了第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