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廉颇逃魏(3)之...(1 / 3)

加入书签

楚国青年刘季从此投到魏国龙阳君门下,他同韩国人张波(韩信之兄长)、楚国阳城人(今日河南省大名鼎鼎的驻马店市)陈涉、被齐国吞并的小国----陈国宛丘(即今天的淮阳县)的武臣一样,都参加了地下抗秦组织“凤之喙”,并融合进先秦时代诸国联手组建的大型“黑社会”组织“天地会”,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刺客生涯,成为大秦国长史李斯治下枢密府倾力征剿的对象。刘季与龙阳君的侍从燕儿这一对儿青年男女的爱情之火,也如干柴烈焰、熊熊燃烧、如胶似漆起来。这些暂且不表,日后书中再详。

且说信陵君的门客张耳、陈馀兄弟眼见到,就连刘季这么个青年氓流都“天天向上”,他们颇受触动、自感羞愧汗颜,两个人合计着,“既然魏无忌大人已经是消极避世之人,若继续这样浑浑噩噩混下去,我等的前途也就暗淡无光了,不如趁着年轻、精力旺盛,改换门庭,顺应世事潮流去干一番事业,也去谋求个加官进爵、封妻荫子。”,他们决定:一起瞒着信陵君魏无忌,主动向魏王毛遂自荐-----去说服赵将廉颇,让他归还魏郡内黄的首府繁阳城,甚至想着将已无退路的廉颇,拉到魏国大梁来替魏安氂王服务。

就这样,张耳、陈馀被魏王以“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委任为魏国使节,被派往繁阳会见廉颇。临行前,张耳乞求魏王,“陛下,那繁阳战乱多时,民不聊生,百姓饥苦。臣张耳恳请大王,让我们顺便捎带一些粮食、药草过去,救济、拯救饥民、难民吧。”魏王应允,张耳一行用船舶载运了大批粮草、药品北渡河水、径奔繁阳城而去。

--------

当张耳、陈馀抵达被赵将廉颇占据的繁阳城的时候,繁阳城外还有乐乘的军队在城池外围讨敌骂阵,幸好廉颇沿用此前魏国军队的办法,在城外设置了几处坚固的营垒、城上城下配合守城,城南的河水(黄河)渡口未曾失守,张耳和陈馀率领的第二波魏国使团方才顺利入城。

沿途,张耳目睹繁阳城外村舍毁弃、田地抛荒、遍布新坟。民生之痛,令人目不忍视。“繁阳的父老乡亲们好苦!”

围绕繁阳城积年战火,外黄郡县的人民为避免战祸波及也四处逃散,城内更是工商凋敝、商旅踪迹、民众缺衣少食,其状甚惨。那廉颇为驱使百姓协助守城,又把四处乡村里残留的百姓赶入城中,人吃马喂,粮食问题就更加突出。廉颇所部军纪不佳,肆意抢夺百姓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搞的是怨声载道。

廉颇守城有两个绝活,也是昔日他能够指挥赵国邯郸军民抗击秦军围困的经验总结。一个是“军民一家”-----驱使百姓上城充当砲灰。另一个是“拆”,不是拆迁,只拆不迁。拆房的目的是搜集巨木大石,将它们堆积在城上当滚木礌石,要求守城之时要做到“抛之不尽、用之不绝。”如今,大战在即,信平君廉颇这个经验又从邯郸移植到了繁阳。

拆了官府还好说,强行拆了当地富商连同老百姓的房子,也没有个补偿,让人家去哪里安身?遇到抵死反抗的,赵国官兵就出动镇压。最后,繁阳城内一片废墟,许多城中之民都只能挤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好一个“惨”字了得!

这日,廉颇的手下又打死一个阻拦拆房扒屋的乡老,民众敢怒不敢言,聚拢在一起商议要抬尸游行,以示抗议。

“廉颇做的太过分了,简直是一群土匪!叵耐是个死。不是被杀,就会像邯郸之民那样饿死、困死。索性咱们就跟他拼了,好歹能有一些人逃离虎口、侥幸得生。”

“老百姓哪里干的过那些赵国的凶徒?----秦军不是快到了嘛,到时候咱们暴动,引秦军入城。”

“你这是什么话?繁阳城是魏国的,它既不是赵国的城邑,更不属于秦国。无论如何,不能走了熊罴,来了虎狼。眼下也只有先守住城池,再设法驱逐廉颇了。”

“得啦,-----秦军来犯,廉颇守城,大家都得饿死。繁阳最后归谁,恐怕咱们的眼睛是看不到啰!”

众人推举一名乡绅、名叫牟超的,牵头起草了声讨赵军暴行的简牍,并出面领着大家到繁阳官署跟前的广场上抬尸游行,以此抗议赵国军队胡乱拆房、滥杀民众的暴行。人群浩浩荡荡去往广场,递交民众的请愿书。先秦时代中央有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基层有县丞,没有信访局。有信访局的朝代必是法律不彰、官员们狼狈为奸、操纵亵渎法律,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才去上访告状。

如今繁阳被赵国军事管制了,要抗议只能直接去找廉颇理论。繁阳百姓乱纷纷汇聚在廉颇驻地门前呐喊,“廉颇,你出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要找你说话!”

廉颇避而不见,百姓群情激奋,赵国军队也步步逼近,眼看一场流血冲突就要爆发了。

但说廉颇接到属下报告,说魏国方面又派使团来了,还有大批粮食、药品的接济,不禁喜出望外-----真是想啥有啥,天赐良机呀!

廉颇立即下令:“先把广场上的军队撤走!----告诉那些闹事的民众,若有什么诉求,等迎接魏国使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