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币制改革和货币战...(1 / 3)

加入书签

战国末期,华夏大地上演的秦赵对决,是影响中国历史最深刻、最持久,也是最惨烈的铁血战争。赵国灭亡后,海内就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抗御强秦的兵锋,象失去重心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了。

赵国在强秦的屡次猛烈打击下,之所以能长期挺立而不倒,固然有其他关东诸国援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综合国力使然。秦国拥有先秦时代最现代化的战争机器和全民入骨的“军国主义”政策,赵国也同样拥有一只视死如归的雄师劲旅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外交政策。相对于秦人的嗜杀,赵国民众更多是依仗着不屈不挠、誓死守护国土、甘于牺牲的精神与强秦浴血搏杀。

赵国与秦国之外的周边国家少有的一些军事摩擦,主要是发生在与秦国的盟国燕国之间,目的是争夺原属中山国的土地,也是为了克制燕国这个总是趁火打劫、背后捅刀子的无赖国家。

燕国的都城在蓟(今北京市房山区),也称渔阳,其国土范围是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燕国人北方蛮夷(胡人)血统较多,刁蛮奸诈、历史上就不是什么好玩意,燕国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臭名昭著的流氓国家。例如:闻名于世的先秦文化殿堂--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让燕国给焚毁的。燕国趁着秦国、齐国交兵从背后袭击齐国,又趁着秦赵交兵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偷袭赵国,简直成了令诸国恨之入骨的搅屎棍。最后燕国良心发现、行为收敛了一些,可赵国支撑不住、被拖垮了,燕国自己也到了亡国的时刻。无奈之下,燕国竟然派出杀手,企图暗杀秦国君王。秦王嬴政大怒,一直追杀燕王父子到辽东,尽灭其国。所以,燕国除了狭隘的自私自利,并没有天下一盘棋的大局观,连唇亡齿寒的浅显道理也不懂得。

历史上无论是明军、大顺军、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日寇、共军,北京人都摇旗夹道欢迎,还美其名曰:兼容并蓄。一句话,从其先祖燕人的基本素质就差!直到燕都蓟城人成了今日的北京人,其文明修养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北京人打着首都的狗皮膏药、吃着全国人民的血汗却从骨子里瞧不起外省人,北京人走到全国各地都傲慢无礼、令人唾骂。这个不再多说,读者自己来体会便知。--假如有一天中国迁都了,北京人会怎样?且让它们扪心自问、居安思危吧!

赵国能够与秦国对抗,还有着其在不同时期政策的合理性,这些都来自于赵国的历次大规模改革,而且均是相对文明的和平变革。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很多都是依赖暴力或强力推进,改革者及反对改革的人往往以悲剧收场。先秦时代,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被杀。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是依靠大肆屠杀或刑责发对派来推进,自己也功成身不能退,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近代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清军入关,为了强迫汉人留辫子,屠杀了几千万人。后世的历次起义、革命运动,也是无数人头落地、华夏山河一片血雨腥风。

公元前300余年,贫弱的赵国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军事冲突,屡战屡败。胡人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这些优势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让民众更换衣服,却绝非是那样简单的事情!

华夏古人视代表中原文明的传统袍服和衣冠如生命,孔子的弟子---子路宁肯在战斗中停顿下来,也要整顿好帽子上被敌人的武器损伤的络缨,“君子死而冠不免”,甘愿被砍为肉泥,足见让庶人和士大夫改变观念有多么艰难!赵国君王领导的变法却是和平变法,主要依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对于异见人士能够容忍,依旧准许少数顽固分子穿着袍服、固持其己见,直到他们面对事实、自行觉悟。

这无疑是史上最文明的国家变革了!经过变法,赵国增强了武备,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存活了下来。同时,赵国推行轻税政策,免除新开垦土地的赋税,鼓励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成长为具备强大经济后盾的强国。赵国也因此成为战国末期、阻拦力图东进的秦国最强势、最难以逾越的力量。

---

战乱初定的赵国急迫需要利用暂时的和平时期,来疗治战争留下的伤口、尽快恢复生产、积蓄国力。赵悼襄王与相国建信君等大臣们殚精竭虑、谋划着赵国的未来。

历次残酷的战争,使赵国的生产活动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损失了大量男丁,造成国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赵国被迫实行了严厉的限制纳妾制度、出台了大量严密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王国宫廷内的宫女人数也被大大削减。赵国降低了男女适婚的法定年龄---如果男子至18岁还未婚、女子16未嫁,将加倍承担徭役赋税。繁育人口数量多的家庭,将享受到各种各样王国给与的优

惠政策。对于积极新开垦土地的农民,5年内免除徭役,田赋按照远远低于“什一税”的诸国通行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