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学友聚会探风声(1 / 2)

加入书签

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国的政坛,依旧在乱后的余波中震荡不安。

“秦国政坛不稳、吕不韦出事”的消息是李斯在咸阳的街边地摊上道听途说来的,不知道当时他是不是在吃“羊肉泡馍”--李斯再要打探究竟,人家噤口不肯说了。

在李斯下塌的馆驿里,李斯再次听人笑谈到了一些所谓宫廷秘闻,他将信将疑,一时没了主意。

躺在卧榻上,李斯忐忑不安、愁眉不展、辗转难眠,他在思索:如果吕不韦果真出事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吕不韦要是犯下重罪,自己就绝对不敢再去登门投靠。那么,老师荀子给他谋划的晋身之路,也就必须做出某种改变。

李斯心绪不宁,索性披衣坐起来。他踱步到窗前,吱呀呀推开户牖,隆冬的寒气一下子扑面而来,李斯不禁打了个寒战,连忙又关上了。

李斯蹲在房中取暖的炭火盆边,漫无目的地用一根木棍拨拉着燃烧的炭火,他思考着、动作慢下来,手中的木棍已经燃起了火苗。

他在想:如果真像传闻的那样,吕不韦因为对秦王知情不报太后通奸之事,作为总理政务的第一责任人,他负罪失势了,他又能犯什么罪?会受到何种惩罚呢?

赵太后与嫪毐私通,吕不韦还与华阳太后私通呢!这些都是几乎公开的秘密,大家嘴上不说,秦国上及满朝文武大臣、下到小民百姓,这事情谁人不知?华阳太后不知道?

人之常情,秦国王室早就有私通的传统,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秦王嬴政早就有了自己的班底和耳目,就算众人隐瞒,这事情他能不知道?再说,秦王尽管已经临朝听政,但他听谁的?大政方针还是决定在华阳太后手里,也就是说间接决定权在吕不韦手里。要是那样,吕不韦又怎么可能获罪呢?

秦王嬴政已经成年,正式亲政了。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吕不韦必须交权,而且交权必须彻底,吕不韦的权力削弱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还在担任相国,据说是不怎么上朝了,可那是因为闭门思过吗?吕不韦不但有大功于国,还是秦王的“仲父”,那叫铁杆忠臣。秦王刚刚亲政,许多事情还需要吕不韦辅助调教满朝文武,怎么可能“大义灭亲”?

嫪毐叛乱不早不晚,正选在秦王亲政大典前夕,这会不会是有人处心积虑设置的圈套?目的是为秦王亲政进行血祭,以立君王的威权。

要是那样,嫪毐就是死于一场政治谋杀!秦国有本事导演这一幕的,只有华阳太后和吕不韦,这也符合其人一贯性的办事风格!在秦国,只有吕不韦或华阳太后发动政变,才有可能成功!

李斯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清醒过来。

他自言自语地说:“当务之急,是要尽力去争取掌握真实的讯息,先把事情搞清楚,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李斯转身,从自己的行囊里小心地翻找到一件木梒,他恭恭敬敬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打开来:里面的物品是四根竹简,上面是熟悉的字迹。

镜头:李斯临行前,师弟浮丘伯把这件木梒交给他。

浮丘伯:“师兄,人生地不熟,你一个人去秦国很不容易,我觉得你需要找到帮手。师弟公孙满(蒲城人)和子敬(芷阳人)是秦国人,但他们也是刚刚回去,恐怕帮不上你的忙。”

“我请示了老夫子,查阅了兰陵学馆的学籍档案,近10年间,完成学业毕业或肄业后,回归秦国的,共有四百五十五人(荀子的弟子中,来自秦国的最少。)其中大多数人不知道现在怎样,具体知道在咸阳担任官职或高级幕僚的只有这四个人的名字,你可以与他们多联系。”

李斯:多谢师弟苦心。

浮丘伯:其他各国的师兄师弟们,也必有辗转去往秦国发展的—师兄不妨注意查访,毕竟多几个人毕竟多一份力量。

李斯取出竹简,上面记录的是四个人的名字和官职:

1、陆宫离,秦国小司寇(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辅助大司寇负责典刑、狱治。

2、诸偃,秦国司士(相当于人事部部长),负责百官名籍、招录、稽考。

3、司马空,秦国小司徒(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

4、秦起,秦国宫外史(有别于内史,相当于对外宣传联络部长)

对这四个人,李斯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家住哪里。他们也未必认识李斯,贸然造访,同门友谊也未必管用。但这些对李斯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李斯拨亮灯火,立即给他们每个人写了一封帛书,大意是说:听说秦国政坛不稳,荀子思念在秦国的学生安危。因为自己老迈多病难以动身,特意委托李斯来咸阳看望他们,还专门给他们捎来了回味悠长、令人难忘的兰陵的美酒,让他们与李斯会面叙谈。

李斯这个学弟,以后就全仰仗他们照应了。

会面地点:馆驿客舍

会面时间:三日后中午

这次见面地点和时间是李斯精心选择的。

李斯要组织一次官员聚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