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浪子回头(1 / 1)

加入书签

耶稣传道时讲过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产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他那份家产分给他。没过几天,小儿子就把他所有的东西都收拾起来,去了远方。

小儿子在外面恣意放荡,挥霍资财,很快就把所有的钱物消耗光。加之那地方遭灾,他变得穷困潦倒起来。他去投靠一个当地人,为他到田地里放猪,饥饿时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但连豆荚也没有人给他。

他醒悟过来,自言自语地说:“我父亲有许多雇工,口粮有余,我何苦在这里饿死呢?我要回家去,向父亲认错。”于是他动身回到父亲家中。

小儿子回家那天,他父亲很远就看到他,马上动了慈心,跑过去抱住他的颈项,和他连连亲嘴。小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父亲却吩咐仆人道:“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让我们一同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又得的。”于是,他们就欢欢乐乐地饮宴起来。

当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家时听到跳舞作乐的声音,问一个仆人是怎么回事。仆人说:“你兄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灾无病地回来,高兴得把肥牛犊都宰了。”大儿子很生气,不肯进家门。

他父亲闻讯出来劝告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意愿,你并没有给过我一只山羊羔,让我和朋友一起快乐。但你这小儿子和娼妓鬼混,挥霍了家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父亲对大儿子说:“儿啊,你和我经常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而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浪子回头”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仁慈、和蔼、富于宽恕之心的父亲形象。他不因小儿子离弃自己、远走他乡而怨恨,也不因他挥霍了家财而怀怒。当沦落为乞丐的儿子终于归来时,他远远看见就“动了慈心”,“跑过去抱住他的颈项,和他连连亲嘴”,并以对仆人的一系列嘱咐向他表达衷心的欢迎:把上好的袍子拿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指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并把肥牛犊宰了,全家人一起庆贺快乐。基督教解经家认为,这位仁慈的父亲乃是上帝天父的绝佳象征。

圣经惯常用父亲比喻上帝。《旧约》经卷不时以父子喻指亚卫与以色列人的关系,称以色列人为上帝的“子民”。大体而言,亚卫是威严、圣洁的万军之主,是拣选、保护和救赎希伯来人的上帝,但还算不上普世众生的在天之父。他动辄大发烈怒,严惩仇敌,也制裁犯罪的子民,与专制独裁的大家长似有相通之处。

走进《新约》,耶稣讲道时多次论及“天父”、 “父”,同时称自己为“子”。耶稣认为,上帝不仅是以色列民族的父,每个以色列人的父,也是世间所有人的父:“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在“登山训众”中,耶稣十七次提到“天父”或“父”,认为信徒可以成为“天父的儿子”,称上帝为“我们在天上的父”。

较之《旧约》中的上帝,如此一位天父具有许多善德,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仁慈和宽厚,借着“浪子回头”中的父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浪子回头”堪称小说艺术的典范。它的篇幅虽然只有数百字,其中的三个人物却各不相同,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除了仁慈宽厚的父亲,小儿子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尽情享乐,他甚至不惜“预支”自己的一份家产,远走他乡。然而,不论谁都无法拒绝“苦难”的熬炼,小儿子也不例外。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他想用别人喂猪的豆荚充饥,然而却找不到。他醒悟了,意识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最温馨的地方是家庭,最可信赖的人是父亲。于是,他背负着成熟后的感悟踏上归途,投入老父亲的怀抱。从这个颇具哲理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后世引申出“浪子回头金不换”一语,比喻罪人若能悔过自新,比金银财宝更可贵。

大儿子是个安分守己却心胸狭隘的人,无法忍受父亲对他浪荡兄弟的盛情接待。但小说在结尾处示意人们,他终于被父亲的深刻道理所折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