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选好苗子,夯实培养人才基础 (3)(1 / 3)

加入书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源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说,靠着朱砂的物品会逐渐变红,靠着墨的物品会逐渐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学好,可以见贤思齐;而接近坏人则很容易使人变坏。生活的环境如同一个大染缸,会将形形色色的人同化于其中。

古语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来了解其爱好和厌恶、就会发现他的短处和长处;通过观察和了解其结交的都是哪类朋友,就可以断定其是好人或坏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们留传下来的这种识人方法,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总会因性格、情绪、兴趣、爱好的相互融洽而成为朋友,有些人是志同道合,有些人则是臭味相投;有些成为人生知己;有些成为事业伙伴;当然,也有些人是为了完成某种不可告人的阴谋而狼狈为奸。所以人们可以根据个人所结交的朋友,来考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戴不胜说:“找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说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

(10)和睦相处 (3)

孟子的本意还是在政治方面,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国君应对自己身边所用的人进行考查和选择。因为,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这里的道理并不深奥,实际上也就是《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所谓“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找一个周围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以利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吗?孟子是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早有切身体会的了,所以说得非常在理而又举例生动形象。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人非常善于相面,相人从来都没有失误过。这个人与众不同的是,别人相面是根据“手纹”、“骨相”进行推测,而他却能观人之交。

这个人的名声越来越大,一天传到了楚庄王的耳朵里。楚庄王便召他前来,问他为什么相人相的如此准确?

这个人沉稳地回答说:“我并不是能相人,只是能观察他结交的人而已。作为一介布衣,如果他结交的人既尊敬父母,关爱亲友,又诚实谨慎,遵守法令,那么他的家庭必将日益兴盛,身体也会愈加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好人啊。作为朝廷命官,侍奉国君,如果他结交的人都很诚信,又乐善好施,那么他侍奉国君会更加尽力,官职也会日渐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好臣子啊。国君英明则臣子贤能,身边就会有更多的忠臣;即使国君有过失,他们也都敢于分析事理,正言劝谏。如此一来,则国家日益安定,国君也会更加受人尊重,天下百姓的日子会更加富足,这就是所谓的好君主啊。”楚庄王赞许地得连连点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语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格言。从人为的因素来讲,亲近什么人与疏远什么人也能促成不同的因果关系。敬神敬天、亲近修道与学佛的修炼人,就能种下修炼的机缘;帮助或保护修炼的人就能积大功德而得福报;与坏人为伍的人其结果不言自明。

然而,是否近墨者就一定黑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变化中,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同样,对一个人说,周围的“朱”或“墨”当然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作为近朱者和近墨者来说,其本人的智力、毅力、辨识则是变赤或黑的决定因素。如果他是非混淆不清,别人怎样说他就怎样做,不会自己分析、决定,那近墨者必黑;如果他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那么无论怎样的墨也是难以使他变黑的。总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当看近者的意志如何。

从古至今,近墨而黑者有之,而近墨不黑者也不乏其人。汉代的李陵、苏武,同是汉官,面对匈奴的高官厚禄的利诱,李陵动摇了,最终身败名裂;苏武坚贞不屈,宁肯茹毛饮血,誓死不同流合污。在近代,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鲁迅,更是近墨而不黑、出污泥而不染的典型。这些人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从而成就了伟大事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