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币制改革和货币战...(1 / 3)

加入书签

说到度量衡,商鞅变法的时候曾规定秦制1标准尺约合今0。2308864米,1标准升约合今0。20063492升。他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赵国也是240步为一亩,其他诸国有180、100、80步为一亩的,很不统一。)

重量方面,古代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而今日则以一斤为十两,一两为十钱。按照每斤500克计算,古时候的半两应相当于15点6克----500除以16再除2。可是,秦国铸造的钱面上标为“半两”或“一两”的铜钱,重量原本也是足份的。可吕不韦炮制的“秦半两”,实际重量只有3-4克,是个“当半两”,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掠夺手段。不但如此,它铜质还不好,掺杂了很多杂铜、杂质。反观关东诸国的铜钱,都还中规中矩,钱币用的都是好铜(红铜或紫铜),实际重量也还算公允。

秦相吕不韦可能是古代第一次将商业作为大国争雄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第一步,秦国派出大批商团,从沿海、内陆、西域采购各类物资--皮毛、粮食、丝麻绸缎、珍奇玩物等商品,然后统统运到赵国去销售。看似是通过正常、公允的商业交易来赚取利润--收集赵国的货币(刀币和布币),其实这些已经被提高了价格的商品,已经为秦国赚足了利润。

第二步,秦国商人将获得的赵国铜钱,运到赵国周边各国或储存起来,让它们退出市场流通。按照常理,赵国市场上铜钱减少了,物资供应增加了,货币应当升值才对。可是且慢,秦国偷偷铸造的大量伪品“赵国货币”开始批量进入。这次,是用来从赵国市场上大批量采购物资、商品(资源掠夺),包括原来秦人从诸国运往赵国的物资,赵国币值变化表面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波动,短暂时间内还有所升值,不过其货币却被偷梁换柱了。

第三步,当赵国的货币被大量伪品置换之后,秦国商人将原先储存的巨量真币也同时投放赵国境内,造成短时间内其币值暴贬,致使含铜量半两的赵国货币贬值得远远低于铜价。

第四步,秦国商人以赵国钱币币值不稳定为由,拒绝接受赵国民众手中的铜钱,要求其兑换成币值相对稳定的外币,再来做交易,否则赵人就要支付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高价,才能正常进行交易。而秦国商人提供的马匹、皮毛等等又是无可替代的,赵国人只能接受。

第五步,秦国商人提出用“秦半两”作为兑换货币,并主动提供汇兑服务。于是,赵国民众就将严重贬值后的本国货币换成了缺斤少两的秦国“半两”,兑换的比例也许是1比7、8甚至10及以上。秦人用重量只有3、4克铜的“秦半两”就换得了赵国几十、数百克的好铜。赵国数量惊人的战略资源,就这样让秦国倒腾走了。

第六步,等到赵国方面发现市场上铜钱急剧减少,需要大量铸造补充的时候,却发现铜资源不足了,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别国去进口。拿在手中的秦国货币如何处理?下一次,秦国商人来了,他们居然不收了!--“秦国的政策变了,不让半两铜钱进入关口,你们还是支付赵国的货币吧。这回也不用兑换秦半两了,商品涨价就行了--”

对于其他关东国家如韩国、魏国等等,秦国也如法炮制,疯狂地掠夺其铜资源及其他物资,只是对于楚国,秦国这一招未曾使用。

楚国的铜矿、铁矿、金银矿富集的很,其他先秦诸国加起来的矿产储量也难以望其项背。为确保富庶的大国地位,楚国实行严格的铜和贵金属出口管制,给秦国铜的都有出口配额限制。所以,秦国可以通过奸诈的商业流通手段洗劫别国,在楚国这里却是行不通的。

不管怎样,秦国还是得逞了!这些从诸国巧妙攫取来的财富,足可以支撑秦国战后迅速恢复、成长起来!

---

除了使用阴损的手段,秦国还公然派出使团,可怜兮兮地去往诸国公开借钱。

吕不韦命人精心制造了一大批青铜盘,上面镌刻上类似“今欠某某国黄金或白银多少万两,日后必还,年息多少分,以大秦国国家信誉担保,绝无虚妄拖欠。”一类的话,让使者拿着去往诸国--等同是先秦时期秦国发行的国债!

秦国使臣到了燕国就说:“咱们是兄弟友邦啊!--如今,秦国战后重建需要钱,兄弟之间不能看着彼此遭难、不管不顾吧?”

到了韩国就说:“当初,由韩王介绍到秦国来的水工郑国正领着几十万秦人开挖渠道,--如今,秦国国力窘迫,--难啊!工地上几十万人没吃没喝的,工钱也发不了,希望韩国好歹借给我们一些,能先让工程延续下去,千万别半途而废呀!”

到了赵国就说:“现在秦赵是和平相处了,可两国民众心结难解。战时,赵国军队摧毁了秦国先王的陵墓和宗庙,秦人怨怒不已。--若是赵国肯出钱,帮助我们重修帝陵,那就一定能化解仇怨,真正成为秦国民众心中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两国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