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小语(1 / 1)

加入书签

有一位朋友致电本作者:“喂!怎么《大秦帝国风云》里面的女主人公大多数都是寡妇?很多美好的爱情生活刚刚开始,你就去给硬生生摧残掉,有点太残忍了吧?”

回顾本书,这个问题果然是提得太鲜明了!且看:华阳太后和赵姬都是寡妇,赵高的母亲是寡妇,韩非的妻子燕姬也类似,龙阳君旗下的四大美女中也有寡妇,李牧与璟爱生离死别(璟爱为救李牧被秦国杀手所残害),赵国公主淑妃出家学道、也远离尘缘,赵国的纪姬守着活寡。现在,巴清也成了寡妇,难怪读者不满。--尽管也有善始善终的,可书中多数女性的结局确实都不尽如人意。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这样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多数史书上原本就是这样写的。

因为夫君早逝而成为寡妇遗孀,这是许多女子内心的痛处。没有了夫君的朝夕陪伴和抚慰,女性从心理上到生理上都备受打击。终身守身如玉坚持下来的,也许能被族人帮助树立起一座烈女守贞的汉白玉牌坊。耐不住寂寞、躲不住诱惑的女子就会与人偷情寻欢,生出许多或喜或悲、或福或祸的事情来,丰富着人间的谈资,这也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了!

其实守寡除了妇女自身的原因,比如为了孩子、为了奉养双亲(这都是妇女的美德),其他多数还是来源于封建家族礼教对女性的禁锢、束缚。所谓“烈女不二嫁”。自古以来,民间欺负孤儿寡母的人也被社会鄙视,所以,一般男子也会主动回避寡妇们的邀请。

男女都是爱由心生,渴求彼此白头偕老、举案齐眉自然是好事,但还是个性独立的个体。为何形单影只了,也必须从一而终、永不另嫁?

汉代的《列女传》其章节有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贞顺传、辩通传、孽嬖传和续列女传等等,一百多个故事并不全是宣扬妇女必须恪守礼法的,其中也有很多是对女性睿智的赞美。

据考证,先秦时代女性是可以主动要求离婚的,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之中甚至反映了先秦女子的择偶观念---必有爵、为大夫、为官吏、为上卿或多金等等,而且还要求男子要孔武有力、孝悌、心灵手巧、爱说话,这简直和现代女性择偶一模一样!因为太功利了,所以先秦时代的妇女们,恐怕比今日的妇女还要洒脱!

不能用今人的观念去揣度前人,就像不能用现代的理念去预测未来,这就是必须去承认时代特征、时代的烙印。女子成了寡妇,有的就万念俱灰,有的不惜殉情,有的企图出家陪伴孤灯清影、归化禅宗或道宗了,这是选择厌世、避世的。更多的还要坚强的活下去,为了抚养幼子、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也就必须去熬过重重苦难。这是一曲关于生命的交响曲?曲调忧伤、哀愁,有时候又欢畅激越、努力去顽强挣扎,展露给世人的是一幅永远的“清明上河图”。

曾经有一部作品《寡妇村》中描述了国共战争末期,一个闽南渔村男丁被一夜间掳走,村里的留下来的女性们奇特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意识对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意识和性心理、性需求的压制。

毫无疑问,性的折磨对不幸成为寡妇的女性来说,是最大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除了无奈自慰,她们依旧会耐心找寻男人的慰藉,有的甚至会沦落风尘。

女性就如同是盛开在人间的鲜花,像大自然里的姹紫嫣红的花卉一样开得娇艳鲜亮、香气馥郁,当然美貌是运气、平凡算福气。可惜的是花期短暂、良辰美景转瞬即逝。

《琵琶行》里的女主人公曾诉说道:“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这正是容颜易老的写真。

“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是如今的男子们都被一个个萝莉、御姐、野蛮女友给吓住了!现代中国某些女性的开放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人、绝对不输欧美。这个难说是个性解放的好事,还是伤风败俗的坏事?

珍爱传统意义上的的青春娇娃,帮扶、关爱另一类特殊的女性群体--寡妇!

这里说的是整个社会,不是花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