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人踪寂灭(1 / 3)

加入书签

秦国巴郡小司马参议巴云在征战中牺牲了,他的英雄事迹和忠诚节义被巴郡郡守邹翼上报给朝廷,王国政府追封其为忠义侯、册封其遗孀巴清为二品诰命夫人、享世爵。

可是,巴清只有19岁,她还是个初识人道的小女子。当巴陇府上忍痛安葬好遇难的二儿子时,肝肠寸断的小寡妇巴清该如何安置?这成了巴老爷揪心的事情。二儿媳妇才新婚不久,其家里也是名门望族,那就让她先回娘家去?巴清断然拒绝了公婆的意见,她表示自己先要为亡夫守孝十年!

于是,在巴郡郊外巴府的宗祠附近搭建起了一座草庐,巴清开始了孤寂、漫长的守陵生涯。乡民、族人包括公婆、大伯及几个小姑甚至参与叛乱的当地人无不敬重这位节烈、忠义的女子。

寡妇巴清成了秦国巴郡百姓教育子女、培育家风的精神楷模!巴陇对家里人交代说:“巴家尽管聚拢了巨额的资财,可是只有钱财,家族是不会长盛不衰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得到财神长久的青睐和荫护。现在巴府有了中校节烈的儿媳妇巴清,这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如二子为王国的献身一样足以光耀门庭。自此以后,巴府的未来将交给长子巴通和少奶奶巴清打理,任何人不得违背。”

多年以后,孀妇巴清在巴府逐渐衰落的时候,毅然接管过族务,整饬家风、纵横捭阖、重新塑造起了一个巴蜀商业帝国,浓墨重彩地写就了历史上一个豪门望族的传奇。秦王嬴政召见巴清的时候,也被这个奇女子的翩翩风度和精神特质所折服,亲自走出大殿15步前去迎候她的到来。这是后话,书中以后再提。

---

且说巴蜀两郡剿匪军政联席会议在局势相对较好的蜀郡首府成都召开,秦军此次负责剿匪事务的总指挥李楛将军、副总指挥申屠竭、巴郡郡守邹翼、蜀郡郡守李二郎等各位军政大员与会。

李楛:“诸位,王国这次是动了真格的。六郡之兵加上内史禁军还扑灭不了匪患,吾等就等着人头落地吧!”

申屠竭:“巴蜀是王国的战略后方,方今关东六国与我大秦争雄,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相国命令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在三个月内剿灭匪患,无可拖延、不容置疑。”

堂中响起了一片惊呼和唏嘘声。李楛环视四周:“王国君主大计已成,吾等剩下的就是执行。怎么个打法?就请诸位议上一议吧!”

巴守邹翼:“巴蜀两地的艰难地形,不便于开展军事行动,这也是令下官倍感窘迫的事情。”

李二郎:“蜀地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这么多年来,王国在蜀郡兴修水利、灌溉良田,又迁移了秦川几十万人口来蜀郡刀耕火种、开垦土地、繁衍生民。下官翻查户籍清点过,这些祖籍秦地的民众如今也有将近二百多万了,王国也给与了我们很优厚的惠民政策、许多当地的原住民族裔也归化了过来。所以,蜀郡四百多百人口中,这多数的人口绝对不会去参与叛乱,蜀郡的土匪大多是从巴郡潜入过来的。话虽这样说,在蜀地也有不少前朝的遗老遗少企图复国、一些豪门大户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他们也拉起一些队伍、打家劫舍与巴郡匪徒相互呼应,危害一方。”

邹翼闻听有些气恼:“我说李大人,不要把别人描得乌黑来粉饰自己好不好?你们蜀郡38座城邑如今只剩下12座还在官府掌控之中,那26座失去的城池都是巴郡的乱匪拿去的?我们巴郡的军民为剿匪牺牲了十多万人马了,好歹也保得多数城池不失,还要对付来自蜀郡的匪众,这些汝看不到吗?”

李楛阻止了巴蜀郡守之间的口角,说道:“巴郡启用民团武装的作法还是值得称道的,不然,不会在匪势炽烈、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坚守住不少要地、城池。”

李二郎又一次高声分辩道:“是呀!他们巴郡大兴民团武装,将土匪都驱赶到蜀郡来了。再说,那些民团只顾自保,哪里肯戮力杀敌?!其中的一些还与乱匪相互勾结、相安无事,这才是土匪难以剿灭的一个主因。”

邹翼气鼓鼓地瞪着李二郎,“简直是胡言乱语!你们蜀郡的界河守备不严,土匪来去自由。我们出兵剿匪,匪众就窜入蜀郡躲避,然后再纠集蜀郡的匪众窜犯回来,蜀郡姑息养奸,这个才是主因!”

申屠竭恼火:“不要争吵了,有辱斯文!”

李楛反而笑呵呵地拱火说:“我看这样倒好,事情、道理不辩不明!眼下就是要找出巴蜀两郡此前剿匪的成败得失,寻觅出一条正确的剿匪思路来。毕竟王国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大家都是面临深渊,正是有我无贼,有贼无我,吾等性命都难保全了了,那还有什么不能挑明的呢?只要有利于剿匪,诸位尽管直言!此战打好了,吾等加官进爵。打不好,就是灭门之灾啊!”

申屠竭:“情势并没有那么多困难!否则,王国一定会调集在晋地的精锐军团前来的。蒙骜、张唐、章邯、李信、辛胜、冯去疾、蒙武等大将军统帅雄兵驻在秦川和晋地,这说明王国的主要作战方向还是关东六国,巴蜀两郡平叛实属小儿科。只是蚊虫叮咬多了,有些气恼而已。不管吾等此前做了什么、如今怎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