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培养 (2)(1 / 3)

加入书签

汉武帝初登帝位,就开始将统治思想从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变。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发布求贤令诏举贤良方正。年已60岁的公孙弘慨然应征,多年的积累已使公孙弘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快得到了武帝的赏识,被拔出列,任为博士。汉武帝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出使匈奴,归来后对武帝发表的贤良方正、“以德怀远”之论,没能得到武帝的赞许,反而惹怒了武帝,“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六年后,随着窦太皇太后的去世,武帝经过几年的磨炼,已经逐渐的掌握了实权,开始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武帝倚文景四十年生聚之财、挟国富民强之威,要做大有为之君,在此背景下,公孙弘第二次踏上了他的政治生涯。

汉朝时还有一位有名的大器晚成的人,就是马援: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者,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七岁。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时年24岁。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这时的齐白石才真正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这些著名事例让人深刻认识到,人老并不可怕,只要“人老心不老”,就定会抓住时机,奋起直追的。在领导的日常管理中,资历低的下属不一定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下属。管理者一定也要注视他们的发展,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要多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同时也要教导他们,让他们积累经验,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4.明星培养——改变观念融入团队

在大部分组织中,都有一些“明星下属”。他(她)们可能是在外界声名远扬的“超级明星”,也可能是那些有希望进入核心管理层的年轻管理者,或者是那些优秀的业务能手。他们是对组织发展贡献最大的人,组织的未来也常常掌握在他们手中。

如何管理明星下属,更好的参照对象可能是:崇尚个人精英主义但又有严格量化标准的学术界,以团队方式运作的足球、篮球队,或者以合伙人制运作的专业服务组织,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对于“明星下属”的管理,管理学能给它的建议相当有限。这个议题也不太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面对这种管理困境。通常情形下,超级明星一般也已经是核心管理层的一员。我们可以认为,超级明星下属有着很强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也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超级明星下属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他们也必然会对团队产生极大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如果在领导的正确引导下,他们注重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潜力,则会形成巨大的正面效应;然而,如果领导管理不当,一开始就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所谓的“杀杀锐气”,则会适得其反,因为明星下属往往在一些人的盲目追捧下,脾气要大一些。所以,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利弊,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人格,仍然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然后逐步引导,发挥他们擅长的项目,让这些人在工作中去总结得失会更恰当。不过,鼓励与批评运用一定要恰当,掌握时机,讲究方法,让他们为你的热情与关怀而感动。

除了关注他们自身的发展,管理这些超级明星下属,关键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团队环境,团队成功的价值远超过个人明星,并且不能让团队成员等待他有奇迹般的演出。以迈克尔.乔丹的经历为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